风筝
2018-05-25 17:09:00  来源:

   春天放风筝是人间最美的风景之一。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和古代的小孩一样,我小时候也爱在春季放风筝,时间也多在放学之后。某年三月的一天,天空晴朗,惠风和畅,正是放风筝的好时机。我和胡同学两个小学生带着自己扎的风筝到学校后面的山坡去放。

  “好风凭借力”,胡同学的风筝很快升上了云霄,两条长长的“尾巴”上下翻飞,像一串串跳动的音符。而我牵着长线,不断来回奔跑,汗湿衣衫,双腿发软,无论怎么努力,也未能把风筝送上蓝天。累到最后,我一屁股坐在地上,一把将那只“不争气”的风筝扔进了油菜花丛。胡同学察觉到了我的失落和尴尬,他笑了笑,把细细的风筝线塞到了我手中,让我过过瘾,安抚一下我的挫败感。天空中,那只风筝飞得又稳又远,像一只丹顶鹤在翱翔。

  上中学后不久,我又接触到了风筝。那时,功课又多又难,我深感学习压力巨大,每天都在负重而行。吴同学是我们班的尖子生,每次考试他都能拔得头筹,让成绩平平的我心生羡慕。吴同学虽然是学霸,但据我的观察,他似乎不是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卖力型的。一次,我好奇地问吴同学,你的记忆力怎么那么好,能够轻松地背诵那么多东西?他诡秘一笑说,去放风筝吧!放风筝跟好记忆有什么关系?我感到疑惑。怎么没有关系?吴同学连忙解释:看到风筝飞得高、飞得远,心情就好,心情好了,背课文的速度自然就快了。吴同学说得言辞恳切,我也觉得言之有理。于是,在我的请求下,当天下午放学他就带我一起去放风筝。

  那天,吴同学的风筝在东风中平稳高飞,宛如雄鹰在苍穹里俯视大地,引得一旁观看的两个小孩又叫又跳。孩子们的赞美声让吴同学心花怒放,风筝线越放越长,风筝越飞越远,直抵彩云深处。我也看得高兴,竟然忘了要趁心情愉悦的时候,背一背课文的最初打算。在落日熔金、蝙蝠飞舞之际,吴同学收线,把在暮色中流连的风筝拉回来。不料,在收线的过程中,他的风筝和一个老头的风筝在空中搅了起来。等吴同学指挥老人把彼此的风筝线分开,风筝各归其手的时候,暮云四合,远方已万家灯火了。

  中国人在春秋时期发明了风筝,风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最初的风筝用木头制成,称之为“木鸢”。东汉期间,随着造纸术的改进,民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风筝随之改称为“纸鸢”。到了唐宋时期,放风筝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描写风筝的诗文也随之大量出现。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典文学名著中有不少关于风筝的描写。时至今日,美丽的风筝仍以它的轻巧灵动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给国人带来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和绚烂多姿。

  上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来自山东潍坊。潍坊又称鸢都,生产的风筝闻名于世。有一年放暑假之前,我托他给我带一只真正的潍坊风筝回来。秋季开学,同学背个小书包,兴冲冲地跑到我宿舍,说把风筝带来了。见他两手空空,我好生奇怪,问风筝在哪里?不急,他一边回答,一边打开书包。一会儿,一只巴掌大的风筝摆在了我面前。上面画了一幅郑板桥的肖像,线条流畅,人物传神,画面精美,“难得糊涂”四个字洒脱遒劲,一看就是个艺术品。我把风筝放在手心,一边打量,一边问,这能飞得起来吗?没问题,同学大声回答道,语气中充满了自信。不过,他话锋一转说,这种风筝主要是拿来珍藏、观赏,很少拿来放。后来,我把风筝小心包好,轻轻地放进了我的柜子里,打算来年春天杨柳飞扬的时候,拿出去试试,看它能飞多高、多远……

  几年前的一个春天,我的侄女满脸绯红地从外面跑回来,吵着闹着,向她父母要一只“喜羊羊”。一问才知道,刚才小姑娘出去玩,看见其他小朋友在放风筝,心生羡慕,也想马上要一只。草长莺飞二月天,小孩放风筝本来就是一道美景、一件乐事,哪有不支持的道理?于是,我和她父母马上张罗给她买。“喜羊羊”“灰太狼”之类的风筝不好看,姑娘放的一定要美。我和孩子的父母在网上瞅了半天,给她选了一只粉、黄、蓝三色相间大蝴蝶。等到风筝寄到家以后,小姑娘望着那只眼睛会转的风筝,喜不自禁。很快,她就穿着红皮鞋,牵着风筝,在和煦的春风中,又跑又跳地出门了。

  繁花似锦,烟柳拂堤,春色无边,又到了放风筝的季节。一天,我整理箱子,无意中把那只潍坊风筝翻了出来。原来,那只风筝已被我遗忘多年了。我打开包装盒,摊开手掌,把那只玲珑的风筝放在掌心,与风筝上清瘦的郑燮对视了一阵。“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这是郑板桥晚年对潍县(现潍坊)风筝的美好回忆。那一刻,我不禁想起了我那位山东同学,以及我的中学和小学同学。

  (作者单位: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人民检察院)

  编辑:张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