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走近黎明 点亮万家
2019-03-18 15:39:00  来源:江苏检察网

  长篇纪实文学《黎明 再出发》是中央宣传部“时代楷模”报告文学重点选题,集中展现了中央隆重表彰的100名“改革先锋”之一,创新型一线劳动者的优秀代表张黎明的先进事迹。张黎明是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供电分公司运维检修部配电运检室党支部副书记兼配电抢修班班长,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产业工人杰出代表。他坚守基层一线,刻苦钻研技术,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敢为人先、勤奋刻苦、精益求精的精神品格,被百姓亲切地称为“光明使者”,曾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时代楷模”等称号。作为最早宣传张黎明的作家,剑钧近十年来一直跟踪采访张黎明,曾在2015年首度创作了介绍张黎明的长篇报告文学《黎明,我们出发》。《黎明 再出发》是《黎明,我们出发》的姊妹篇。

  勇于担当的“活地图”

  “一个人如果喜欢上了一项工作,将其当作了生命的一部分,他就不会感到乏味了。因为在他心中,工作着是美丽的。”

  有人说,有时一句话会影响人的一生。在《黎明 再出发》一书中,张黎明提到了影响他的一句话。1986年,张黎明来到天津塘沽供电局实习。在他刚到塘沽供电局线路运行班做巡线工时,时任塘沽供电局供电科副科长的田震华拉着他的手说:“小张,运行班是个老先进班,不能没有后来人啊,我给你十年时间,你要十年成金!”

  越是脏活累活,越有人抢着干。张黎明和师傅行走在巡线路上,有时从早晨一直干到晚,一天只吃一顿饭。遇到暴雨天抢修,霹雷将树劈开,张黎明被吓得不轻,老师傅却恍若无物一般继续工作。多少次高空作业,运行班的抢修人员穿着厚厚的绝缘服,坐在斗臂车里一待就是个把小时,一场带电作业下来,绝缘靴里都能倒出水,衣服都能拧出汗……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更让张黎明感受到老师傅们不惧艰难险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那是220千伏汉大线的219号铁塔发生故障,按照带电作业规程规定,带电工器具和作业人员绝不能沾水。可是铁塔位于一个水塘中央,要穿过一片泥塘,再攀上几十米高的铁塔,对于他们来说难度极大。当时正值深秋,只见那些年近五旬的老师傅毫不犹豫跳进泥塘,站到冰冷刺骨的水里,用肩膀扛起梯子架起了一座“人桥”,让张黎明带着工具从“人桥”上通过。踩着这条颤巍巍的“人桥”,张黎明脑海里闪现出了铁人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井喷的情景。这更加坚定了他甘为人梯、有了困难我先上的决心,也让他懂得了什么是工人阶级的“担当”!

  张黎明是“活地图”。在抢修现场,遇到疑点和难点,人们第一时间都会打电话给张黎明。他也因此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活地图”,而这背后却是他始终坚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塘沽地区内8条220千伏、8条110千伏、32条35千伏、58条10千伏线路,他都装在了脑子里。结合长期的抢修实践,他亲手绘制线路图1500多张,完成故障抢修作业近2万次,练就一手事故诊断的绝活。曾有同事有意考他:“黎明,上大线68号杆在哪?”他脱口而出:“在马厂减河边桃树园内,距67号杆325米,中间点是滨海公司与检修公司的管理分界点。”

  张黎明的妻子李海春回忆,刚认识丈夫时,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两人相约去看电影。没想到,张黎明看到电线杆,便习惯性地跳下去查看,原本骑车半小时就能到的距离,足足用了两小时。婚后,李海春也常常在晚上被丈夫推醒,醒来一听,丈夫却说着梦话,“给我递钳子、给我递扳子。”就是凭着这样的责任与担当,哪里发生故障,他总是以最佳路线和最快时间赶到现场的“急先锋”。

  父亲对工作的责任和担当,供电局老师傅们的言传身教,都在深深影响着张黎明。他曾经说过:“把岗位的活儿干好了、干出彩,就是讲诚信、尽本分,这就是我心中所理解的履职尽责”。他做巡线工一干就是十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冬天一身霜……他用脚步丈量滨海新区大大小小的供电线路,用眼睛观察记录线路变化,用心总结出故障抢修快速诊断诀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责任与担当!

  甘于奉献的“实诚人”

  “我们抢修工作不但要懂技术、讲效率,更要有良心、讲党性。”

  1998年,张黎明担任塘沽供电局供电管理所线路专责工程师。此时距离老领导“十年成金”的嘱托过去十年有余,而他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蓝领专家”。

  在本书中,多次出现作者在采访过程中,被张黎明手机铃声打断的情况。“手机就像我的一个器官,时时刻刻‘长’在身上。”极少关机、“机”不离身的他在任何重大节日从未离开自己的岗位,连续十余年的除夕都主动留在抢修值班室。因为电力故障复杂多样,所以在张黎明看来每一次抢修都是“出急诊”。儿子高考、父亲病重……抢修工作单上大多数都签有他的名字。“人民电业为人民”是张黎明挂在嘴边的话,更是放在心里的航标。

  张黎明是“好党员”。2007年7月,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张黎明担任队长。他到一个老旧小区抢修设备和看望孤残老人时,发现楼道没有照明,住户又多为老人,尽管楼道照明不属于抢修班的服务范畴,但在服务队和居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发起的“节能互助照亮邻里”惠民志愿行动从启动至今,共点亮了37栋老楼148个“黑楼道”,2000多户居民从此不再摸黑爬楼。张黎明还设立发起了“黎明善小”微基金用于帮扶救助社会困难群体。

  张黎明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留在了社区敬老助残服务卡和街道便民服务手册上。他们为11个社区150多位老弱孤残建立了服务档案,为社区居民开展志愿服务近万次。一次,社区一位老人心脏病突发,家里只有偏瘫在床的老伴。情急之下,老人拨通了“张师傅”的电话。几分钟后,张黎明赶到,把老人及时送到医院。脱离危险之后,老人才想起来,自己还不知道“张师傅”的名字。

  好的队伍也有好的规矩。在社区服务时,张黎明定下了“敲门要轻、鞋套要穿”“不在客户家吃饭”等“十二条规矩”,他和队员们从来不喝百姓一口水,不抽百姓一支烟。队员们回忆,张黎明这样教导他们:“虽然现在条件好多了,但是我们敬老的传统不能丢,奉献的精气神儿不能丢。”服务队员的红马甲成了居民心中的金名片。

  在张黎明甘于奉献的背后,书中还讲述了一段小插曲:当他的妻子李海春得知丈夫要担任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时,她有惊喜,有担忧,还有不解。喜的是:多年来,丈夫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得到了很多荣誉和领导的肯定。忧的是:服务队一旦出现闪失,会对不起领导和员工的信任。不解的是:丈夫之前是专责工程师,是管理岗,为十二级,队长则是工人岗,为十一级。对此,张黎明这样回答:“我是共产党员,组织和领导这么信任我,我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做好。有你这个好后勤,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相信我,海春,我是不会让人戳脊梁骨的。我这次调整工作是地位重要了,职务降低了,可能随之收入也会减一些……我是怎样一个人,你能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在工作上和组织讲过价钱?我的很多徒弟都走出去,当了公司部门领导,我若讲价钱,岂不早就讲了。只要让我干抢修这一行,管他什么职务不职务的。”

  30多年如一日,无论寒冬酷暑,张黎明始终奋战在电力抢修一线,累计巡线8万多公里。在他眼中,“电力抢修是雪中送炭、救人危急的事,干着光荣。”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平凡岗位的承诺,也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执着创新的“有心人”

  “工作是快乐的,创新让工作更快乐。”

  张黎明虽然只有中专学历,却是个爱学习、勤钻研的有心人。他深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春有鸟害夏有雨,冬有污闪秋有风,最怕雷击造事故,定好措施好预防。”他把工作中苦和累的经验,编成了顺口溜。新来的员工对抢修业务不熟悉,为此他召集青年骨干历时三个月研发出“配电设备地图APP”,并将软件植入到现有抢修移动终端PDA中,实现了配网设备的快读定址定位,设备定位时间大幅下降60%。他研发的“急修BOOK箱”,以及由他分析近万个故障编制而成的《急修案例库》和《抢修百宝书》,都是抢修人员的随身“宝典”。

  张黎明是“蓝领工匠”。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他带领创新团队研发的“孪生卡”“三防凉帽”“绝缘操作杆”等一大批创新成果都得到广泛推广。“可摘取式低压刀闸”将恢复送电时间由原来的45分钟缩短至8分钟,每年减少停电损失超过300万元。他发明的“AAEA”抢修管理模式,将故障平均处理时间由3小时缩短到1小时。

  去年,在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现场,一个机械臂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它的顶端机械手抓拿起剥线工具,转头、抬升、靠近高空处模拟三相线缆,随着轻微“咔嗒”声,精准地将线夹夹稳铝芯处,舞台上的“万家灯火”灯箱瞬间亮了起来。这是张黎明带领创新团队发明的人工智能带电作业机器人“钢铁侠”——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技术,就像是让机器人代替人在配电网上做“微创手术”,既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把危险降到最低。他的科技创新,不是一花独放,而是万紫千红,引领出一群创新人才。依托“张黎明创新工作室”,实现技术革新400余项,获国家专利150项,其中20多项填补了电力行业的空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10亿元,一批高素质人才也从这里涌现。

  从抢修到创新,从管理到服务,张黎明的每一个行动,每一次出发,都是用他的初心与坚守,让光明点亮万家。30多年来,他换了三次岗位,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张黎明生长在改革时代,奋斗在新时代,他以黎明服务队报效人民,以创新工作室报效祖国,真正体现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重要思想,谱写了壮美的新时代劳动者之歌!(张思思)

  编辑:张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