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
2017-11-22 17:50:00  来源: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品吟南宋诗人朱熹《观书有感》诗,总感到有几缕淡淡清新之风吹面,有一片依依明净之水养心。“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池塘半亩,一方镜面;天光云影,水中徘徊。且问流水,为何如此清澈?只因源头,活水不断涌来。如果不以《观书有感》命题,这首诗更像是一首淡雅有致的风景诗。当然,其中还蕴涵着一种自然景物的特定原理。

  作者朱熹不仅是诗人,更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朱熹还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心态。他反对投降,力主抗金,表现出崇高的操守和气节。朱熹在湖南任职时,“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并改建、扩建位于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亲自授课,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联系理学家的身份和诗人的性格,想象其“兴学授课”的“读经穷理”,再谈及《观书有感》,似乎更便于理解其中的意蕴。

  既然诗人以《观书有感》为题,这首诗当是一首关乎读书道理的诗。从诗中看,无一字提及读书,却以暗喻的手法,通过“为有源头”的“活水”流动,将自己读书的感受以及知识的不断积累与更新清晰地表达出来。诗的前两句,虚以写景,实以寓理。方塘如镜,能映照天光云影,是因其水深,才得清澈;因其清澈,才能映照。如果喻之知识的深浅对人的作用,似可感知一番。诗的后两句是整首诗的警句。笔者品出如下感受:知识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多读书、善思考,才能明心智、识方向,成就学业或事业。正像池塘有源头“活水”的补充,流水不腐,源源不尽,上下一碧,才能“共徘徊”,才能“清如许”。

  那么,如果没有“活水”的补充,会是什么?话虽未说,结果自明。

  朱熹写诗抒怀,从“半亩方塘”中,悟出读书的道理,并以形象化的语言,给人以启迪与教诲。诗人自身的学习毅力与智慧,自然也在这首诗中“清如许”地闪现。

  诗无达诂,见仁见智。诗人从景物的本真入手,予以诗意描写和阐述,既是生活的常理,也有其妙喻哲思。但笔者从中还读出另一种感悟,即“清如许”与“为有源头”对人的生命境界之影响。

  一塘碧水,盖有不断涌来“活水”的源头,才能吐故纳新。但如若堵塞,水不流通,日积月累,势必会如现代诗人闻一多名诗《死水》中所述一般。

  对人而言,无论为民为官,尤其是后者,“为有源头”的问题更为重要。清除尘垢,需要清水;涤滤浮躁,需要清涟;濯洗污染,需要清波。源头受阻,需及时疏浚;正本清源,方保证畅通。要经常给灵魂擦擦汗、给心灵洗洗澡。官之廉,如清风;吏之德,似明镜;人之正,为根本。当然,还有陈旧观念的更新、先进理念的引入、道德层面的升华,以及人的身心健康,都需要“清如许”的“活水来”。

  由此还想到一些同样是“水”的问题,请君长思之。比如:水涨船高,千帆竞发;军民鱼水,意长情深;饮水思源,不忘初衷。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千古之箴言,忠言逆耳也。

  “为有源头活水”,方有奔腾涌流,清澈如许。万物兴旺赖“活水”,变质腐恶为死潭。

  读《观书有感》诗,心里也“有感”起来,信笔所致,不至失言。(高元兴)

  编辑:张冰茜  

上下篇导读

 · 老黑的神算
 · 寡言君子
 · 鱼缸和保温杯
 · 广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