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认的谬误:信誓旦旦把你引入歧途
2017-11-29 16:41:00  来源:

  被害人对犯罪嫌疑人的指认是否确凿无疑?能否据此锁定犯罪嫌疑人?美国电影《申冤记》提出的这一严峻问题,至今仍然在困扰着我们。

  《申冤记》的情节并不复杂:克里斯托夫是一家音乐会所的大提琴手,挣钱养家糊口。妻子罗丝患病,急需一笔医疗费用,克里斯托夫拿着自家的保险单据到银行办理抵押贷款业务。让克里斯托夫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的不是救病之款,而是灭顶之灾。事情的发生很是偶然,银行的业务员把克里斯托夫认作一桩抢劫案的凶手。克里斯托夫刚一离开银行柜台,银行职员就紧急报案,急驰而来的警察,将一头雾水的克里斯托夫抓个正着。

  面对突如其来的警察和罪名,克里斯托夫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惶惶不安。警察虽然彬彬有礼,没有对克里斯托夫使用任何暴力,但警察们还是坚信银行柜员的指认,而不相信克里斯托夫的辩解。警察还让其他先前报案的街道居民等对克里斯托夫进行辨认。让克里斯托夫始料不及的是,这些人也不约而同,异口同声地指认克里斯托夫为抢劫犯。身陷囹圄的克里斯托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电影《申冤记》由美国著名导演希区柯克执导,亨利·方达、维拉·迈尔斯主演,于1956年12 月22日在美国上映。影片并无惊险的情节,而以严峻的司法主题卓尔不群:受害者对犯罪嫌疑人的指认,往往并不可靠。

  痛定思痛,受害者发生指认错误具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受害者在遭遇犯罪时,往往精神紧张,根据心理学原理,精神紧张情况下,记忆往往是不可靠的。遭遇劫难后,受害者自然急于报仇雪恨,因此情绪激动。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记忆也大多会走样。而受害者及其家属则因为情绪激动,更加坚信自己的记忆。

  记忆规律表明,在心理测试时,单纯肯定或者否定的问题设置,也往往形成一种心理暗示,有形无形地影响记忆结果。潜意识里,警察和受害者都把怀疑对象确定为作案者,因此,有意无意地影响了记忆效果,并最终影响案件侦破,造成冤假错案。

  有鉴于此,在西方的法学课堂上,法学教授往往让陌生人作为枪手,突然“袭击”学生。然后让学生辨认、描述枪手的形象特征,学生的描述往往大相径庭,存在诸多错误。可见“眼见”不一定“为实”,并不完全可靠,更不就是真理。

  触景生情,不禁想到一桩经典的“错杀”。700多年前,威尔士王子有一只忠实勇敢的狗,名叫吉尔特,吉尔特伴随王子打猎,屡建奇功,深得王子挚爱。一天,王子外出,留吉尔特在家照看自己年幼的儿子。几个小时后,王子返程回家,一开门,竟然看见吉尔特下巴和头上都是鲜血,与此同时,王子东寻西找都不见自己的儿子。王子不禁心如刀绞,肯定是这只忘恩负义的狗,将自己心爱的儿子吃掉了。一气之下,王子举起利剑,将吉尔特一刀杀死。他仍然不能解心头之恨,继续反复寻找。不想,突然听到儿子的声音,寻声一找看,竟然在床下发现了儿子,儿子安然无恙。再仔细看,儿子的旁边,竟然还有一只死去的狼,狼明显有搏斗的痕迹,已经遍体鳞伤。两相联系,王子推断出自己错杀了吉尔特:在狼侵犯王子的儿子时,肯定是吉尔特奋不顾身,保住了自己的儿子!王子后悔莫及,只能将以身殉职的吉尔特亲自背着,埋葬在斯诺登山,之后他每天都要去吉尔特的墓旁哀悼。

  威尔士王子之所以错杀了忠实勇敢的狗,有感情方面的原因。正因为面对的是自己心爱的儿子,王子才心急如焚,一时冲动,酿成大错。如果面对的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无关的旁人,王子或许就能旁观者清。“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司法工作中并不适用,恰恰相反,现代司法要求,谁也不能自己给自己当法官。过去不健全的医疗鉴定,就被称为“老子给儿子作鉴定”,自然难以保证患者的合法权益,难以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

  客观理性司法,要求司法人员不能因为自己的爱憎就慷慨激昂,就拍案而起,而要平等地对待各方当事人,哪怕是面对劣迹斑斑、不共戴天的杀人凶手,也不能咬牙切齿,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公正司法,似乎是不动声色,无动于衷。其实是有动于衷的,只是喜怒并不形于色,铭记法律是司法人员唯一的上帝。

  屁股决定脑袋,出于对作案者的天然憎恨,警察及其他调查人员急于破案,潜意识里也往往更相信受害者,而不相信嫌疑人。如此一来,一经受害者指认,就在内心深处将指认的怀疑对象视为作案凶手。这实质是一种有罪推定,是与无罪推定的现代司法理念格格不入的,是极其有害的。这可能对受害者的指认火上浇油,进一步导致受害者的错误,最终变成侦查人员的错误认定,最终酿成冤假错案。

  痛定思痛,受害者的指认不一定可靠。对症下药,受害者指认只能作为案件侦破的线索,用以查找、发现作案者,在找到嫌疑对象后,还要运用科技手段,提取指纹、体液、痕迹等确凿证据,作为定案证据,而不能像《申冤记》中的警察一样,仅仅以受害者的指认,作为定案证据,造成冤假错案。

  证据规则是办案的铜墙铁壁,是生命和血的教训凝结而成的,任何时候不能随意逾越。

  编辑:张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