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起点上
2017-11-13 17:22:00  来源:

  在成长的起点上

   2004年,我通过了公务员考试,进入检察官行列,举家欢欣之余,父亲给我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1971冬,在漫天飞雪中,父亲作为宁夏自治区党委工作队一员,来到号称“苦脊甲天下”的六盘山区,他们的任务是在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区,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固原地区座谈会的各项政策,其中一面就是对“左”的路线造成的冤、假、错案平反。一位名叫赵世俊,曾经服刑10年,至今还在戴帽管制的“反革命分子”进入他们的复查范围。经过反复查证,赵世俊的反革命罪行就是因为拜把兄弟。事情起因于大队的党支书被招工到宁夏石嘴山市当矿工。石嘴山远离固原,出于希望自己离家以后,家庭能行到照料,党支书邀集大队里的一些干部喝了一次酒,并当场结拜为“兄弟”。当时赵世俊是生产队长,不但参加了一这一次结拜,还因为年长,被举为大哥。在后来的“双反”运动中(反坏人坏事),这次结拜活动被定为组织“反革命集团”,赵世俊因为是大哥,被定为首犯,没有经过规范的法律程序,便入狱服刑十年。刑满释放后,仍然作为“反革命分子”管制。在落实党中央政策中,父亲和工作组同志据理力争,赵世俊的“反革命案”得到平反。 

  接到县委平反的批复的那天晚上,父亲第一次来到赵世俊家。赵世俊和老伴及三个儿子早已惶恐不安的等在家中一间旧窑洞里,父亲一进门,一家老小立刻低头重肩站立起来迎候。当父亲宣布赵世俊已经平反,从此再不是“反革命分子”,而是贫中下农中的一员时,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赵世俊二话不说,翻身爬到横在窑洞北面的那盘土炕上,跪行到土炕中间贴着的毛主席像前磕起头来,还一遍又一遍地念着“感谢毛主席”。后来转过身来,又跪行到炕边,要给当时只有20多岁的父亲磕头,被父亲一把扶了起来。这时,父亲才第一次看清赵世俊的脸庞——父亲在赵世俊所在的生产队已经驻了三个多月,一日三餐就在贫下中农家吃“派饭”,赵世俊是“反革命分子”,自然不可能把饭派到他家,赵世俊被管制劳动,父亲和社员们一起劳动时,也见不到他。有时在路上碰面时,不管多狭仄的小路,他总是在老远的地方就停下步,低着头等在路边。据队里的社员说他看到每一位干部都是这样——这是一张苍老而削瘦的脸,满布的皱纹,满含着生活的酸辛;这是一张欢欣的脸,缓缓流淌的泪水,反射出内心深处的不尽的感激。父亲的心里也涌起一股酸酸的热流,多么善良的人民啊,他们对共产党和毛主席满怀多么纯真的热爱,历尽苦难而不改。 

  虽然我出生于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在新的时代里成长,父亲所讲故事发生的时代,对于我是完全陌生的,但是父亲讲完故事后,说:“再不能让善良的人受伤害了。”却引起我的深思。进入检察官队伍,我和父亲都没有思想准备——公务员考试竞争太激烈,变数也太多,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成功通过。当希望变为现实时,父亲讲了这个“历史故事”,是在提醒我牢记检察官职责,恪守检察官的职业道德。 

  我在检察干警队伍中成长已经六年,我常常想起在成长起点上父亲讲过的故事,把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作为在检察队伍中成长、成长、成功的根本追求,做一各合格的人民检察官。 

  编辑:张冰茜